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正月初七为人日,也就是人类的诞辰日,女娲娘娘创造了人类的日子,那么正月里的逢七日都跟人有关系,正月初七为小孩子日,正月十七为成人日,正月二十七为老人日。俗话说“正月里都是年”,正月作为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承载了人们很多美好愿望,而且很多神灵生辰都在正月里,所以风俗忌讳也特别多。
正月二十七的民间习俗为人日,就是老人日,这个节日也有一些讲究。
1、人日戴人胜
正月初七的人日习俗源于晋朝,那个习俗老百姓就就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在人日贴到屏风或窗户上,也有的戴在头发上,也就是戴“人胜”。什么是“人胜”呢?它是一种头饰,戴在头上,也叫“彩胜”或者“华胜”等。
古人在农历正月初七(人日)和十五日均有登高的风俗,诗词为证。
晋陶渊明《移居》之二:“春秋多佳节,登高赋新诗。”可见,登高赋诗的佳节,春秋都有。秋当然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春则指正月初七和十五。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上与登高。”
2、吃面条寓意栓腿,祈盼一年平安顺遂
在我国民间,有人日节吃面条的习俗。并把这习俗发展到正月十七、正月二十七。吃面条的用意是“栓腿”,正月初七是栓小孩腿,十七栓成人腿,二十七栓老人腿,仍然是祈求平安健康的一种愿望。
每年的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是人日节,也就是人类的生日。因地区而不同,有的地方吃面条,取健康长寿之意;有的地方吃用芹菜(勤快)、大蒜(划算)、葱(聪明)、韭菜(耐久)、鱼(有余)、肉(取富足之意)、米果(取团圆之意)等做成的“七宝羹”,借七种菜的谐音或寓意,祝福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家庭美满幸福。
3、登高望远日
从汉朝开始,就有了人日节的传统节俗。到了魏晋后,就非常重视,活动丰富多彩。尤其是到了唐代时,一到了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赋诗娱乐等等。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各种民间习俗就好比是大海与河流。无数的小河流缓缓流淌,最终汇入到海洋中,成就汪洋大海。传统文化就是由各种各样的民间风俗和传说故事以及艺术文化汇聚而成的本体。
在华夏大地,除夕作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无数的文化内涵,与美好祈愿。老人们常念叨:“除夕3不摆,福宅不惹灾”,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深厚的生活智慧,与民俗讲究。一、不摆寓意不吉的花花卉,是装点生活的美好元素,然而在除夕这个特殊时刻,并非所有花卉,都适宜摆放在家中。像菊花,在传统文化里,它常
我们买房时,时常会感觉卧室面积小,那也小那也小,看着别扭不顺眼,怎么都不如自家盖的房子大。其实啊,楼房还真不能和自家盖的房子相比。“地产教父”王石说过我们休息的卧室空间不能太大,这个和钱多钱少关系不大。再看看北京故宫的“龙床”有多大就明白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都要求房屋不能太大呢?1、太大了不聚气